7天之內,歐盟對中國鋼鐵產品的進口兩度發難。
8月4日,歐委會作出終裁,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冷軋鋼板產品實施稅率為19.7%-22.1%的反傾銷措施,并同時采取追溯征稅措施。就在7月29日,歐委會對原產于中國的螺紋鋼產品作出反傾銷終裁,決定實施稅率為18.4%-22.5%的反傾銷措施。而在5月份,在對中國熱軋卷板發起反傾銷調查之后,歐委會又對其發起了反補貼調查。
從實際情況看,鋼鐵行業正成為中歐貿易摩擦頻發的重點領域。
來自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至今年2月,在歐盟針對中國產品發起的共計15起貿易救濟調查中,鋼鐵類產品占8起。
而從今年2月開始,歐盟對中國鋼鐵產品開始收緊“口袋”。
今年2月初,歐盟委員會發表談話,呼吁中方采取措施削減鋼鐵產能。一周后,歐委會發布公告,決定對三類原產于中國的鋼鐵產品同時發起反傾銷調查,同時,對冷軋鋼板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一個月后的3月16日,歐委會發布《保持歐洲鋼鐵產業可持續就業和增長》文件,提出歐盟將在對進口鋼鐵產品已經采取的37項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優先進口監管措施。
4月29日,歐委會再發公告,決定對進口鋼鐵產品采取預先監控措施,具體而言,即來自第三國的鋼鐵產品在進入歐盟自由流通時,需要出示進口監控文件,為此,進口商要預先向成員國主管部門申報進口,并獲取該監控文件。這也意味著進口環節的增加和額外負擔的產生。
5月12日,歐洲議會通過有關“不支持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非立法性決議,建議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仍使用“非標準”辦法。
5月13日,歐委會對原產于中國的熱軋卷板發起反補貼調查。
7月29日,歐委會對原產于中國的螺紋鋼產品作出反傾銷終裁。
除歐盟之外,近期對中國鋼鐵產品頻頻揮起貿易保護大棒的還有巴西和越南。
7月份,巴西就對我國鋼鐵產品接連發起3起反傾銷調查。越南曾在一周內連續作出對中國進口的鋼坯、盤條和彩涂鋼板采取保障措施的終裁。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在全球鋼鐵產品出口量中占比過半的中國,其鋼鐵產品在當前世界范圍內蔓延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中首當其沖。
然而,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鋼鐵消費國。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鋼材產量為11.24億噸,而去年全年的鋼材出口僅1.12億噸。對比中國的鋼鐵總產量,出口只占其約10%。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就曾表示,中國的粗鋼占全球近一半,產能達11.3億噸,而鐵礦石80%來自進口。去年全國鋼鐵出口一億兩千萬噸,金額是612億美元。全年進口鐵礦石九億五千六百萬噸,金額是572億美元。由此可見,中國的鋼鐵業不是外向型的。
中方發言人也曾多次指出,產能過剩是當前全球鋼鐵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及由此造成的需求不振是各國鋼鐵產業普遍面臨困難的根本原因,而實施貿易保護措施無助于解決問題,相反,這會對正常的貿易秩序造成進一步沖擊。